期刊封面
天和上天,這些高校立功!有些參與師生做隱姓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今天,在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艙是我國空間站任務首發(fā)飛行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開啟新征程。
天和核心艙的1:1實物驗證件同步在中國科技館對公眾展出。據介紹,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fā)射質量22.5噸,由節(jié)點艙+小柱段+大柱段構成。節(jié)點艙有出艙口、對接口和停泊口。小柱段主要為航天員居住的地方,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大柱段主要進行艙內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用智慧和汗水托舉“天和”升空,這些高校立功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航多個學院的師生科研團隊探索耕耘、埋頭苦干,矢志自主創(chuàng)新,以“做隱姓埋名人”的情懷擔當,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服務重大戰(zhàn)略需求,用智慧和汗水托舉“天和”升空。
多項北航科研成果聚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應用于長征五號火箭和“天和”核心艙,英雄無名,但浩瀚星河記得,向每一位奮斗者致敬!
空間與環(huán)境學院組織主題黨日活動,由空間博士黨支部牽頭組織赴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中心現場觀摩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fā)射任務,并現場連線其他在校生觀看“天和”發(fā)射實況直播。
承擔發(fā)射任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是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1985級本科生。
總指揮王玨,是北航2009屆博士畢業(yè)生、宇航學院兼職博導。
“天和”核心艙總體主任設計師靳健、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韓海鷹等,也都是北航校友。
西北工業(yè)大學
大國重器面前,從來不缺少西工大人的身影。
西北工業(yè)大學載人航天工業(yè)設計團隊深度參與了空間站核心艙的研制開發(fā)工作,承擔了空間站核心艙、夢天艙以及艙載單機設備的工業(yè)設計和人機工效等任務。
此外,團隊還參與設計搭建了“空間站核心艙”的1:1演示驗證艙,在空間站核心艙最終的研制定型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攝影:西北工業(yè)大學機電學院工業(yè)設計系茍秉宸教授)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魏炳波院士團隊承擔了中國空間站應用任務中的空間材料科學實驗項目,利用核心艙內裝載的無容器材料科學實驗平臺,開展空間環(huán)境中深過冷金屬熔體的熱物理性質測定及快速晶體生長研究。
目前,實驗材料已隨核心艙進入太空,等待航天員在軌進行樣品加載、實驗操作和樣品回收。該項目的實施將促進人們對微重力條件下材料性質和相變過程的理解,為系統開展后續(xù)空間材料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此外,還有他們:
航空發(fā)動機專業(yè),本科1979級、碩士1983級校友王同學,長五副總設計師,承擔發(fā)射階段和空間飛行階段的動力(升空和姿控)系統任務;
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yè),1989級校友李同學,承擔發(fā)射階段和空間飛行階段的動力(升空和姿控)系統任務;
航空飛行器設計專業(yè),1993級校友王同學,間站核心艙技術副總負責人,帶領團隊牽引國內大型柔性太陽翼和對日定向驅動機構技術和產品的發(fā)展;
自動化專業(yè),2003級校友劉同學,曾負責核心艙電纜網相關工作;
飛行器設計專業(yè)/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yè),本科2000級、碩士2004級校友張同學,負責核心艙某結構機構產品的火工品產品相關工作(2015年之前,曾負責長征五號結構設計);
機械工藝制造與設備專業(yè),1991級校友譚同學,負責核心艙某部件機械裝配的相關工作。
……
北京理工大學
在載人航天的道路上,無數航天人為之嘔心瀝血、刻苦鉆研,這其中矢志強國的北理工從未缺席!
研制了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信號處理機和微波應答機信號處理機,為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實驗艙的系列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提供相對定位測量信息。
在測試試驗、工裝設計、人因操作仿真等方面開展了空間站工程相關工作。先后參與了飛船艙外航天服背包定力安裝試驗、貨運飛船艙內大型貨物安裝工裝設計與仿真、半密封貨運艙貨盤安裝仿真、返回艙充氧扳手安裝與拆卸工藝仿真等工作。
文章來源:《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網址: http://www.free-football-winners.com/zonghexinwen/2021/0503/897.html
上一篇:國防部:美臆測炒作所謂“中國威脅”是病態(tài)心
下一篇:“五一”假期明日正式開啟,景區(qū)實行預約制嚴